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14
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受害人通常会提出以下三种赔偿请求。首先是物质损失的赔偿,根据全面赔偿原则,加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即现有财产损失。此外,加害人还应赔偿受害人的间接损失,即受害人因环境污染而未能获得的“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指受害人在未来应当获得但因环境污染而丧失的收入。对于法人受害者而言,如果环境污染侵权导致其商品声誉受损,这也应被视为财产损失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知名品牌更应予以保护。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受害者因生命健康权而可以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根据这一解释,环境污染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然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1、法人是否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根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一般认为法人不具备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权利,这一观点在此得到支持。对于法人而言,其主要请求是经济赔偿,而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名誉损失可以归入财产损失范畴,因此法人无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混合原告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由于自然人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而法人不可以,那么在混合原告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诉讼请求呢?一般来说,可以分别审理各自的请求。然而,在此认为为了节约诉讼资源,可以合并审理,只需在诉状中单独列出自然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要求至少有一名自然人作为代表人。
请求排除危害是指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事责任形式。根据环境污染导致的危害后果的不同,排除危害可以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等民事责任。在诉讼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已经产生影响的危害。主要包括停止侵权和排除妨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申请先予执行,法院经审查后认为符合先予执行条件,应尽快执行,可以不要求申请方提供担保,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2、虽然某些行为尚未直接导致危害,但已经对环境、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此时的请求主要是消除危险。受害人同样可以请求法院排除妨碍。妨碍事实是否导致危害并不是该类诉讼的必要条件,只要妨碍事实已对受害人构成实际威胁,受害人有权提起妨碍诉讼。在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先予执行的申请,为了保护相对方的合法利益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