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2-20
根据《关于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一条的规定,交通肇事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然而,该规定并未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我们认为一般交通肇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是合适的,但对于具有恶劣情节的交通肇事案件,例如逃逸等情节,不宜适用刑事和解。以下是我们的理由:
根据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罪被划分为三个量刑档次。第一档次是一般交通肇事罪,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第二档次是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档次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档次的交通肇事案件,其他两个档次的刑期都在三年以上。而刑事和解通常适用于轻微的刑事案件,因此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交通肇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是比较合适的。对于第二档次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果有减轻情节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也可以考虑适用刑事和解。
具有逃逸情节且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往往引起被害人家属的激愤。即使加害人能够进行经济补偿,也很难得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因此,对于这类案件来说,适用刑事和解的难度较大。从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分析,这类案件被告人的主观恶性较大。如果对其适用缓刑或免于刑事处罚等刑事和解后果,也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在交通肇事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之前,交警部门通常会对其进行调解。在这个阶段,有些案件的加害人与被害人及其家属达成了调解协议,一部分案件履行了调解协议。在一些作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最终进入审判阶段的案件中,法官会就附带民事部分进行调解。为了让被害人或其家属更快地得到赔偿,我院设立了专门审理交通肇事赔偿案件的速裁庭,减轻了被害人的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交通肇事案件是适用调解较多的案件类型。
然而,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往往将刑事和解等同于调解,认为只要促成加害人对被害人进行经济补偿,就完成了刑事和解的主要工作。实际上,经济补偿只是刑事和解的一部分。要真正发挥刑事和解的作用,必须重视刑事和解的另一个功能,即治疗被害人心理创伤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源于叙说理论,即将刑事和解视为被害人叙述伤害的过程,并将被害叙述视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叙述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叙述的过程和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之间的共鸣。从方法论的科学性和刑事和解的心理效果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对于被害人来说,治疗受到创伤的心理与修复物质的损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使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恢复旧有的平衡,刑事和解才具有内在价值。
另一方面,从刑事附带民事程序的角度来看,刑事和解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根据这一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只能是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而精神损害方面的赔偿不在诉讼之列。可见,在刑事附带民事程序中,法律关注的是物质损失的赔偿,而不注重精神损失的弥补。而刑事和解不仅要解决物质赔偿问题,还要解决精神赔偿问题,不仅要解决赔偿问题,还要解决被害人的恢复性治疗和加害人的过错承担问题。刑事和解的成功可以为有条件地执行非监禁刑打下基础。
因此,我们认为已经在审判前已经调解或将要在审判中调解的交通肇事案件不仅有刑事和解存在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刑事和解的独特作用,弥补调解的不足。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附带民事部分调解完毕后着重增加被告人陈述犯罪的危害、被害人述说因犯罪带来的痛苦的环节,最后促成被告人的真诚悔罪及道歉、被害人的自愿谅解。
作者:玉山县人民法院 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