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释放被拘留的人,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O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应当立即释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将执行回执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的三日内送达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形:
对于不涉嫌犯罪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公安机关应立即释放被拘留的人,终止诉讼程序。对应当给予其他行政处理的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予以劳动教养、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对于涉嫌犯罪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或者没有逮捕必要的人,公安机关应当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继续侦查取证及其他诉讼活动。
对于涉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逮捕所要求的证据条件的人,公安机关在不批准逮捕后,应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继续侦查并在证据达到逮捕要求后再提请批准逮捕或直接起诉。
对于属于罪当逮捕,但确系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公安机关可以不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执行不批准逮捕决定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个别公安机关侦查人员错误地认为只要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就必须释放被拘留的人,不能再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因为案件的复杂性和取证困难,公安侦查人员对继续侦查该案件有畏难情绪,在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后,为避免麻烦,将案件束之高阁,不再侦查和处理。
个别侦查人员或单位对案件的侦查抱有不负责任态度,认为只要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就可以放人,从而导致犯罪嫌疑人在释放后脱管,案件不再继续侦查。
极少数案件是因为案件在先期的侦查中,公安侦查人员付出了不少心血,千辛万苦才将案件提请批准逮捕,对不构成犯罪、不需要判处刑罚、免除刑罚的案件认为应当予以刑事处罚,从而对检察机关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产生对立情绪。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不批准逮捕的理由,并通知公安机关是否需要补充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O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将不批准逮捕的执行情况及时送达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获取线索、接受举报、控告和社会反映等途径发现公安机关执行不当的情况,对此应广泛收集、细致筛选、严格监督。
为了对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执行进行法律监督,首先办案人员应当审查清楚不批准逮捕案件,明确案件的预后和转归,及时接收或催收执行回执,考查公安机关对不批准逮捕的执行是否合法。然后,针对不同的执行不当情况,进行监督纠正:
对于公安机关将不涉嫌犯罪或情节轻微的人释放后,又采取取保候审或其他强制措施的情况,应当口头纠正或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公安机关立即解除取保候审或其他强制措施。
对于公安机关在不批准逮捕后,未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继续侦查的情况,应当监督公安机关予以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对于公安机关在不批准逮捕后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情况,应当监督公安机关是否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对于公安机关在不批准逮捕后将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施的情况,应当监督公安机关是否符合监视居住条件。
对于公安机关因个别侦查人员对案件的侦查付出心血而产生对立情绪,或因个人面子问题而采取不当强制措施的情况,应当监督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并建议其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或处分。
总之,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对公安机关执行不当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予以监督纠正,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