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他为要求返还彩礼起诉前岳父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09
彩礼纠纷案件分析
案情
2003年5月,王明与徐芳相识并开始交往。两人的感情迅速发展,于2004年2月11日登记结婚。然而,仅仅4个月后,由于感情不和,他们选择了离婚。王明随后将徐芳的父亲徐大发告上法庭,要求返还已支付的21600元彩礼。
王明的主张
王明称,徐大发曾表示只有支付5万元彩礼才会嫁女儿给他。由于家境贫寒,王明为了与徐芳成婚,向亲戚朋友借款支付了21600元彩礼。然而,婚后徐芳经常将家里的钱带回娘家,并最终在未告知王明的情况下自行堕胎。王明认为,他支付彩礼并非自愿,而是因为徐大发的威胁性言论。考虑到家庭特殊情况,他要求返还彩礼。
徐大发的辩解
徐大发表示他不会退还任何钱,因为这笔钱已经用于女儿的婚礼。他们家庭条件也不好,彩礼被用于购买金饰、西装以及摩托车作为嫁妆。他认为王明自愿支付了彩礼,如果王明称被逼支付,那就是买卖婚姻。此外,在离婚时王明并未提及彩礼问题,他们并未索要任何东西。
法院判决
江宁法院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双方自愿的感情基础上。本案涉及的彩礼问题是一种传统陋习。王明与其父母共同生活,收入低于500元,父母均为残疾人,享受政府的最低保障生活金。尽管部分彩礼用于婚礼开支,但数额较大且双方共同生活时间较短,应适当返还。根据此判决,徐大发被要求返还3000元彩礼。
彩礼问题的法律解释
背景
彩礼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是一种传统陋习,之前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解释。讨彩礼的一方通常认为已经无法收回已支付的彩礼。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彩礼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个解释的出台将限制这一陋习的延续。讨彩礼并非一掷千金,只要符合相关情形,已支付的彩礼是可以要回来的。法律对彩礼问题进行了限制。
法律解释的要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如果符合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1.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3. 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根据该解释,适用第2和第3项规定时,应以双方离婚为条件。通过以上解释,彩礼这一陋习将受到法律的制约。(文中人物系化名)实习生 马奔奔 金陵晚报记者 陈菲 通讯员 江研法官点评:本案涉及的彩礼问题是一种传统陋习,在农村普遍存在。在此之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解释。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只要符合相关情形,已支付的彩礼是可以要回来的。这个解释的出台将遏制这一陋习的延续。因此,不要认为讨彩礼就像泼出去的水,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彩礼问题将受到法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