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07
2002年10月,台商王先生在上海购买了一套商品房,首付40万人民币,银行贷款40万人民币,并办理了产权证。一年后,王先生与大陆张女士结婚,当时房产已升值至100万人民币,婚后双方共同偿还贷款。
2003年11月,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闹离婚,当时该房产市值已达到140万人民币。双方在分割房屋问题上产生分歧,张女士认为除去首付款和王先生第一年还贷款的部分,其余部分应归为夫妻共同财产,要求进行分割。而王先生认为该房产为婚前个人财产,不同意分割。后双方将此纠纷诉诸法院。
经过审理,一审法院判决该房产为王先生个人财产,归其所有。但对于婚后夫妻共同偿还的银行贷款,王先生应偿还给张女士一半。张女士不服,上诉到二审法院,最终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婚前按揭房产指的是夫妻一方在婚前以银行按揭方式购买的房产,且婚后由夫妻共同偿还贷款。在此定义中,排除了夫妻双方婚前已有共同购房行为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下房屋已属于夫妻婚前共有财产。本案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并进一步确定如何分割该房产。
目前大陆法律法规对于婚前按揭房产的分割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对一般婚前财产的分割做出了规定。根据现行规定,除夫妻双方另有约定外,婚前个人财产归属于夫妻一方所有,并且婚前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婚前财产分割的原则,可以理解为“结婚前一方购买的房产属于该方的婚前个人财产”。然而,仅凭此理解仍然会存在疑问,需要进一步分析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在确定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时,需要明确两个时间点:婚前和购房时间。根据大陆法律,结婚需要进行登记方可视为合法婚姻,因此夫妻双方领取《结婚证》的日期可视为婚前和婚后的分界点。而对于购房时间点,应以签订购房合同的时间为准,因为购房合同最能反映购房行为的性质。
婚前个人购房属于个人财产,但如果婚后夫妻共同偿还了银行贷款,是否会影响房屋的所有权归属?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按揭购房各方的法律关系。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是房屋买卖关系,而购房人与银行之间是房款借贷关系。购房合同签订并办理完产权证后,购房合同双方已履行完合同义务,购房人偿还银行贷款属于与银行之间的债务行为,不影响房屋所有权的归属。
如果婚后夫妻共同偿还了银行贷款,可以理解为用夫妻共有财产偿还一方的个人债务。因此,在离婚时,欠款一方应将夫妻共同偿还贷款的一半补偿给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