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27
精神病是一种由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精神病人在心理活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持久明显异常。涉及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涉及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时,应根据需要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然而,并非所有离婚案件都需要启动特别程序。如果涉及的精神病人有确定的关系人作为其法定代理人,就无需启动特别程序。只有在涉及精神病人离婚诉讼中,其利害关系人或者单位、村居委会对其监护权有争议时,才需要中止离婚诉讼,启动确认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别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时,可以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诊断、鉴定确认。如果没有诊断、鉴定条件,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凭借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的当地精神病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确定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以避免因鉴定费用过高而给当事人造成负担。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在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精神正常时期,其具有诉讼行为能力,可以自行行使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因此,在民事案件中,如果精神病人在间歇期提起离婚诉讼,应首先鉴定其精神状态,如果是在间歇期,就认定其具有完全的诉讼行为能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进行离婚诉讼时,需要为其设置诉讼代理人。对于已设定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应由监护人代理诉讼;对于未设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应按照规定顺序指定监护人代理诉讼。
离婚案件属于身份关系的诉讼,必须由离婚当事人表明是否愿意离婚。因此,对于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应以判决的形式结案。如果诉讼代理人与对方协商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审查协议内容,保护精神病人的利益,并根据协议内容制作判决书。以判决的形式结案可以避免调解书送达问题,确保调解书具有实质意义。
在审查精神病人的离婚诉讼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安排。如果原来夫妻感情较好,结婚多年,育有子女,应尽量做调解和好的工作,指出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以不离为宜。对于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情况,经调解无效,可准予离婚前,应妥善安排患者的生活、医疗和监护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精神病人的发病原因不能构成是否准予离婚的条件。无论精神病人的发病是基于遗传、后天所得或配偶的原因,都不能作为离婚的条件,只能作为一个因素考虑。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时,不能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为由引导当事人监护人诉请宣告婚姻无效,也不能判决宣告婚姻无效。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