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1-16
1. 协商
协商解决合同纠纷是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合同约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达成和解协议,自行解决合同纠纷。
2. 调解
调解是指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通过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过程,接受第三方的说明劝导,促使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3. 仲裁
仲裁,也称为公断,是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由第三方按照法律规定对合同争议进行裁决,作为解决合同纠纷的一种方式。
4. 诉讼
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请求,在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合同争议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
对于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的合同纠纷,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协商协议。对于无法协商解决的纠纷,应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并采取必要的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以最大限度保护单位利益。
在处理合同纠纷时,需要注意以下主要风险:
1. 缺乏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
若未建立有效的合同纠纷处理机制,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单位利益受损。
2. 缺乏充分的证据
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证据,可能导致单位在纠纷处理过程中证据不足。
3. 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可能导致单位应享有的利益受损。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合同纠纷时,应明确处理方式、审批权限和处理责任。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批准的经办人员不得做出实质性的答复或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合伙企业与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伙合同纠纷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进行解决。双方当事人需要提交证据,并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