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03
1、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2、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3、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4、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5、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6、残疾用具费:因伤残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的费用计算。
7、丧葬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赔偿。
8、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赔偿。
9、交通费:按照实际支出予以合理赔偿。
10、住宿费:按照实际支出予以合理赔偿。
11、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赔偿。
12、鉴定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赔偿。
根据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一次性结算原则,残疾用具费应以赔偿首次配置费用为原则。对于患者以后需要更换的费用,一般不予支持。配置残疾辅助用具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残疾赔偿金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功能。如果再给予全额赔偿残疾用具费,就有重复赔偿之嫌。此外,如果赔偿标准掌握不适当,可能导致赔偿数额严重失衡。有的伤残等级重,总的赔偿费用偏低,而有的伤残等级较轻,赔偿的费用却较高,这就使人们对将残疾辅助器具纳入赔偿范围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因此,考虑首次配置费用仅是抚慰性的赔偿,给予患者安慰及心理适应过程。
根据《条例》第五十条第(七)项规定,丧葬费的赔偿标准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而根据《解释》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丧葬费的赔偿标准应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6个月总额计算。这两者的赔偿标准不一样。根据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则,应按照《条例》规定执行,执行的时间标准为患者死亡的当年,按医疗事故发生地省级民政部门规定的丧葬补助标准计算。无论其职业、身份、工作、性别、年龄等情况如何不同,也不管其生前是生活在农村或城镇,在支付丧葬费时,没有任何差异,均适用统一标准确定。
根据《条例》第五十条第(八)项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标准应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已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根据该条规定,“以其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登记一般在县(市)、区公安机关,故应采用县(市)、区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赔偿标准应以患者作出伤残鉴定之月正在适用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如果有多个扶养人,应扣减其他扶养人对被扶养人所承担的份额。
关于被扶养人范围,该条规定中的“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存在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指患者实际丧失劳动能力前,有人认为是指作出伤残鉴定结论之前。笔者认为,应以伤残鉴定作出之日为界限。例如,某案中,患者在2003年9月住院生产时发生医疗事故,2004年4月30日收养一子,并在民政部门依法办理收养登记,2004年11月10日作出伤残等级鉴定。法院认定收养之子是在其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人。如果患者在伤残鉴定之后收养,则该养子不能列入被扶养人范围。该条规定中的“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指患者根据法律规定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无劳动能力人,以及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根据《条例》第五十条第(九)项规定,交通费的赔偿标准应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并凭据支付。根据《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或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上述费用均应予以赔偿,但人数不得超过二人。
在支付交通费时,应凭据支付,即使用正式票据如汽车票、船票、火车票、出租汽车票等。赔偿的交通费用应为患者实际必需的费用,一般情况下,乘车的交通工具以普通公共汽车和火车座位票为主。特殊情况下,可以乘救护车、出租车、火车硬卧等,但患者必须注明乘坐的合理性。法院在审查是否为“必需”时,应审查正式票据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是否相吻合,对不吻合的部分,应予剔除。在确定赔偿条件时,应从严把握,不宜放宽条件。
根据《条例》第五十条第(十)项规定,住宿费的赔偿标准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并凭据支付。根据《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对患者近亲属在处理医疗事故时而必需的住宿费,也属赔偿范围,但赔偿限额以不得超过二人为限。
关于住宿费的赔偿标准,可参考前述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规定。在支付住宿费时,应凭据支付,即使用正式票据。赔偿的住宿费用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对于患者近亲属在处理医疗事故时而必需的住宿费,也应予以赔偿,但赔偿限额不得超过二人。
当公民的身体健康权遭受侵害并导致严重后果时,受害人除有权请求赔偿实际损失外,还可请求赔偿精神损失。根据《条例》第五十条第(十一)项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标准应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对于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况,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该条规定比《解释》第十八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更为具体,计算标准更为明确。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赔偿年限应按照患者死亡当年的省级统计标准计算;对于造成患者残疾的情况,赔偿年限应按照伤残鉴定结论作出之月的当年省级统计标准计算。需要注意的是,《条例》中没有对死亡补偿费进行规定,只在精神损害抚慰金中对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予以精神损失赔偿。根据《解释》的明确规定,死亡补偿费属于受害者的物质损失,不属于精神损失。为了防止因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与残疾赔偿数额过于悬殊,可以参照《解释》的规定予以赔偿,这符合公平原则。在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死亡的后果应予以赔偿,在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也应予以赔偿,以保持公平。
虽然《条例》中未明确规定鉴定费,但此费用是患者的实际支出,属于患者损失的范围,医方应当予以赔偿。鉴定费用的确定应以鉴定机构收取鉴定费用的收据为凭,予以认定。
医疗事故赔偿范围主要包括上述十二种赔偿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赔偿标准。然而,在进行医疗事故赔偿时,必须先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确认。只有确认构成医疗事故后,才能进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