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09
被告人被指控犯有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主要是因为被告人使用倒签时间和改变土地性质的方法,批准非法买地人和不符合条件的村民占用96宗宅基地,导致大量耕地被非法占用并造成国家集体利益特别重大损失。构成该罪名,主观上需要被告人故意,即明知自己批准占用土地的行为属于非法,并且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为了徇私舞弊而为之,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占用人采取欺骗的方法致使行为人不知而认为符合条件合法而批准的,就不符合明知的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占用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通过庭前阅卷和法庭审理,辩护人认为被告人主观上没有明知自己批准占用土地是违反法律而为之,并且在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后,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面积等,也没有达到情节严重,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罪的构成要件,公诉机关的指控,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1. 被告人在审批涉案宅基地时,并没有采取改变土地性质的方法。
根据法庭调查,审批土地的程序是用地农户先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小组和村委同意并签字盖章后,交到镇政府,镇政府再派城建所、土地所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核实申请情况是否属实。被告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填写申请表的工作,也没有相关材料证明申请表上填写的材料是被告人授意下进行。因此,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采用改变土地性质的方法批准占用土地是没有根据的。
2. 涉案土地的性质表现为荒地。
根据法庭调查,被告人对于涉案土地的认识是属于荒地,因为几个村屯的证明证实该地是82年分地到户时属荒地,是规划建房用的宅基地。被告人自己参与县政府征地工作中,将开荒地及不交征购粮的耕地一律按荒地征用并补偿,被告人将涉案土地的性质归类为荒地是情有可原的。因此,被告人基于自己的认识,无明知是耕地而违法批准的主观故意。
3. 用地户采取欺骗的方法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审查失职行为,导致被告人相信申请表情况符合条件而批准。
根据调查,被告人在审批过程中受到蒙蔽,认为用地申请是符合条件的村民,并且经过村屯两级机构和土地所、城建所等职能部门的审查。被告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申请是符合条件的而批准。虽然被告人也有审查的责任,但若要求被告人事事亲为,都要到实地再审查等具体细致的工作,显然是太苛刻了。因此,被告人主观上不是故意,而仅是过失。
4. 关于倒签时间的问题。
被告人确实存在倒签时间批准占用土地的情况。但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前的倒签审批,二是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后的倒签审批。根据旧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建住宅可以使用村内空闲地,被告人有权批准农村居民使用村内空闲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被告人的行为虽然违法,但还没有达到情节严重,不构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罪。
综上所述,辩护人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有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即使指控成立,被告人的行为也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因此,辩护人请求合议庭充分考虑辩护意见,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