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25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是指故意煽惑、挑动群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法律的实施秩序。
2、客观上表现为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所谓煽动,是指以鼓动性言词或文字劝诱、引导、促使他人去实施犯罪活动,煽动的内容必须是暴力抗拒国家法律实施,煽动的对象必须是群众。如果煽动群众以和平方式如沉默的方式抗拒国家法律实施,不构成本罪。群众一般是指三人以上,既可以是守法公民,也可以是违法犯罪分子。所谓国家法律,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本罪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将暴力抗拒国家法律实施这一特定的煽动内容,在煽动的形式灌输给了群众,不管被煽动的群众是否付诸实施了,均构成本罪。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上只能是出于故意。
根据刑法第278条的规定,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应当立案。本罪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原则上就构成犯罪,无论群众是否听信其煽动,是否实际上造成危害后果,都应当立案追究。
本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目的和客观表现。
煽动的目的在于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煽动群众暴力拒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客观上表现为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煽动是指以鼓动性言语或文字劝诱、引导促使他人去实施犯罪活动。煽动的方式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形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者利用演说、张贴、散发、邮寄等形式。被煽动的群众一般是指三人以上的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暴力是指用武力或者其他强制性手段,而抗拒则指抵抗拒绝,即故意不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违反公民的守法义务,并公然对抗并拒绝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施行。
与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界限:
侵犯的客体不同,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的客体是国家法律的实施秩序,而后两罪的客体是国家安全;煽动的内容不同;对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不同,后两罪一般要求行为人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以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的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的,应按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从一重处断,因而应适用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与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界限:
侵犯的客体不同,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客体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煽动的内容不同;主观方面不同,后罪一般以激起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为目的。如果以煽动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激起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应按想象合犯的原则从一重处断,以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定罪处罚。
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或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的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所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公务行为,而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再者,两罪的客观表现不同。如果行为人在煽动特定的多数人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规实施时,在煽动的具体内容中又有以暴力等方法阻碍公务行为的,应以想象竞合犯依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278条的规定,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是指:
1)妨碍了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所煽动的暴力行为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
3)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本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无论其结果如何,都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煽动行为,而被煽动群众没有实施或没有完全实施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不影响犯罪的构成,但可根据其产生的结果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