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19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权的主体是公民或法人。
名誉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就其能力、品质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包括品德、才干、信誉、商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的评价。名誉权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名誉不因他人的非法行为而降低的权利。
名誉权不仅存在于公民或法人有生之年,而且其死亡之后,亦应享有名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格尊严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人"所应有的最基本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并得到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目前存在两种理论观点,一种认为人格尊严是名誉权的一部分,因为人格尊严受到侵害会导致社会评价降低,表现为名誉权侵害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尊严与名誉权内容迥异,将其列入名誉权中会虚增名誉权内容,容易导致权利滥用。
笔者认为,名誉权不应包含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属于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将其放到名誉权中是不适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三条也体现了这一点。
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许多国家将隐私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加以保护。
我国虽然没有明文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但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40条第1款规定了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其中包括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名誉权与隐私权在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内容、侵权方式、责任方式、抗辩事由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恶意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应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而非侵害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