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7-04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并经法院审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如果申请理由成立,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通知其他当事人。如果申请理由不成立,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通知申请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被告在提出答辩状时应当一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以实现“证据开示”的要求。证据开示制度的确立旨在保证诉讼的公正与效率。
在行政诉讼中,如果被告只提交答辩状而不提供证据,或者故意拖延提供证据,将使原告无法准备反证或辩驳,这对原告显然不公平。此外,如果被告在庭审中不断提供证据,法院将不得不中断开庭以核实突然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将导致诉讼拖延,影响行政审判效率,同时也使集中审理难以实现,从而影响庭审质量。此外,拖延举证时间还会给被告提供补充收集证据的机会,这不利于监督行政机关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
因此,被告在提交答辩状时应当同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而此后提供的证据将被视为“突袭证据”,法院不应予以采纳。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5条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根据“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只能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来证明。如果被告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仍需补充调查收集证据,这恰恰说明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被告的举证应当在法定的举证时限届满之前完成,而不能在举证时限届满之后再补充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