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15
不能履行合同,又称为给付不能,是指债务人在客观上已经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法律禁止债务的履行。
不能履行可以分为自始不能履行和嗣后不能履行两种情况,通常以合同订立时为标准。自始不能履行是合同无效的原因,而嗣后不能履行是违约的类型,取决于债务人是否具有免责事由,以及根据风险负担规则或违约责任规则进行处理。
不能履行还可以分为永久不能履行和一时不能履行。永久不能履行指在履行期限或可以履行的期限届满时无法履行,而一时不能履行是指在履行期满时由于暂时的障碍而无法履行。永久不能履行属于嗣后不能履行的一种情况,可以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一时不能履行在继续性合同场合下会构成部分不能履行,也可以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一时不能履行如果债务人在暂时障碍消除后仍未履行,可以构成迟延履行,也可以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
不能履行还可以分为全部不能履行和部分不能履行。全部不能履行属于嗣后不能履行的情况,可以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部分不能履行属于嗣后不能履行的情况,自然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如果属于自始不能履行,仍可能产生违约责任,即在能履行部分而选择不履行时,也构成违约责任。
不能履行还可以分为事实上的不能履行和法律上的不能履行。事实上的不能履行是指基于自然法则而导致的不能履行,例如特定物品灭失。法律上的不能履行是指基于法律规定而导致的不能履行,例如禁止流通的物品。如果在合同订立后但履行前,标的物被禁止流通,属于法律上的不能履行,违约人可以免责。如果在合同订立后,特定标的物意外灭失,出卖人无法交付,属于事实上的不能履行。嗣后履行事实不能履行是否构成违约责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标的物因不可抗力灭失,出卖人可以免责。如果承揽人转产导致无法交付工作成果,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赔偿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确定损失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赔偿损失的方式,则应优先适用约定。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的规定,涉外经济合同的违约责任包括财产的毁损、减少、灭失和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合同履行可以获得的利益(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指利润),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在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赔偿方式时,应适用一般法定赔偿范围。
特别法定赔偿是根据法律特殊立法政策而特别规定的损害赔偿范围。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的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双倍赔偿。根据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适用的原则,在有特别法可依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特别法定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