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继承范围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9-21
当前社会中,一个人死后其近亲属可以通过遗产继承的方式,将他合法所有的财产变更为自己所有。那么,民法典关于继承范围的法律依据有哪些?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民法典关于继承范围的法律依据
一、享有继承权的人员
根据《民法典》规定,享有继承权的人员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其中,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继承顺序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遗产的继承顺序如下:(一)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情况下,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三、代位继承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如果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那么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可以代位继承。同样地,如果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那么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以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四、特殊情况下的继承人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他们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是均等的。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予以照顾。对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而对于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如果不尽扶养义务,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当然,继承人也可以协商同意不均等分配。
继承遗产范围的确认
继承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制度。要确认继承遗产的范围,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财产的合法取得方式
首先,需要查明公民死亡后所遗留的财产是否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得的。如果公民生前非法取得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用于继承。
二、财产的所有权
其次,需要查明公民对其生前实际占有的财产是否确实享有所有权。如果是向他人租借的财产,则不能作为遗产用于继承。
三、个人财产与共有财产的区分
要严格区分公民个人的财产和与他人共有的财产。如果属于共有财产,应先进行分割,然后再进行继承。
四、不可转让的人身性权利
某些被继承人不可转让的人身性权利,如受扶养赡养的权利,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病残人员补助金等权利是不能被继承的。
五、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需要明确公民死亡后所遗留的财产在其生前是否已经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此外,还需要查清抚恤金、生活补助费及保险金是否已经明确了受益人。如果已经指定了受益人,则该财产属于受益人所有,而不属于遗产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