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效离婚调解协议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30
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1月,原告洪*兰以双方感情破裂为由,诉至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法院,要求与被告陈*荣离婚。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离婚调解协议。调解书中载明:“经本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一、原告洪*兰与被告陈*荣自愿离婚。二、夫妻共同财产:坐落于三明市三元区新市南路215幢401室房改房一套归婚生女陈*霞、陈*丽(注:二人均已成年)所有……”。2003年8月,陈*霞、陈*丽以父亲陈*荣拒不交付该套房屋为由,诉至三元区法院,要求法院判决该套房屋归陈*霞、陈*丽二人所有。
对于陈*荣与陈*霞的房屋归属争议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法院应受理此案
根据第一种意见,陈*荣未履行协议,因此法院应受理此案。这意味着陈*荣与陈*霞的房屋归属争议应由法院解决。
第二种意见:法院不应受理此案,可依离婚调解书办理过户登记
根据第二种意见,法院不应受理此案,因为陈*霞和陈*丽可以根据洪*兰与陈*荣的离婚调解书向房管部门办理房屋过户登记。这意味着法院不需要介入房屋归属争议,而是将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第三种意见:法院不应受理此案,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根据第三种意见,法院不应受理此案。对于房屋归属争议,洪*兰与陈*荣应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另行诉讼解决。这意味着法院不需要介入争议,而是鼓励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既判力的重要性和社会功能
既判力是指判决确定后对当事人和法院具有的约束效力。它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判决的终局性和稳定性,以促进社会秩序的依法形成。既判力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它确保判决在实体内容上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约束力,防止对已判决的内容再次提出争议,以及防止法院在同一事项上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交易行为的安全性:既判力使得以判决形式固定的权利义务状态成为后续交易行为的起点,从而增强了交易行为的安全性。当事人无需担心判决会被轻易改变,从而使交易行为失去基础或中断。
2. 稳定的可预测性:有既判力的判决具有稳定的可预测性。从事交易的人们更有可能按照判决所示的规范采取行动,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
3. 终局性的确定:司法中判定的终局性意味着一旦判决成立确定,就不会轻易给反复的谈判或讨价还价留下余地。这构成了司法作为另一种建构秩序样式的重要特点。
在中国,虽然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审判实践未明确规定既判力,但民事诉讼法第141条和第158条可以作为我国民事裁决既判力的法律依据。这两个法条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和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确定性和终局性,一旦发生法律效力,通常情况下不得任意改变。如果确有错误需要纠正,应经过严格的审判监督程序。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1条和第158条为我国判决的既判力提供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