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7-20
审理前的准备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前,为保证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由审判人员依法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
1. 组成合议庭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由审判员或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成员应是3人以上的单数。
2. 交换诉状
交换诉状主要向被告和原告发送有关文书。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发送被告,通知被告应诉。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
3. 处理管辖异议
当事人对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有权提出异议。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应在收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成立的,受诉人民法院应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则应裁定驳回。
4. 审查诉讼文书和调查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通过对原告和被告提供的起诉状、答辩状和各种证据的审查,全面了解案情,熟悉双方的诉讼请求和理由、争议点。人民法院发现当事人双方材料或证据不全时,应通知当事人补充;对于无法收集的材料和证据,人民法院可以主动调查收集。对于复杂案情或证据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向对方出示或交换证据。
5. 审查其他内容
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人民法院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审查和决定更换和追加当事人、决定或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决定合并与分离、确定审理的形式、决定开庭审理的时间、地点等。
1. 庭审方式
庭审是受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庭上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庭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审查核实证据,查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法规,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 庭审程序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一般的庭审程序分为六个阶段:
(1) 开庭准备
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前3日传唤、通知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按时出庭参加诉讼。对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张贴公告,载明开庭时间、地点、案由等。
(2) 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时,审判长要核对当事人、诉讼代理、第三人,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等。
(3) 法庭调查
法院调查是庭审的重要阶段,通过当事人陈述和证人作证,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现场笔录、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来查明案件事实,审查核实证据,为法庭辩论奠定基础。
(4) 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指在合议庭主持下,各方当事人就本案事实和证据及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的主张,进行言词辩论的诉讼活动。
(5) 合议庭评议
法庭辩论结束后,合议庭休庭,由全体成员对案件进行评议。评议不对外公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6) 宣读判决
合议庭评议后,审判长应宣布继续并宣读判决。如果不能当庭宣判,审判长应宣布另定日期宣判。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排除是为了维护行政诉讼程序对妨害诉讼的违法行为所采取的强制性的排除措施,主要适用于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
以下行为构成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
(1) 有义务协助执行的人,对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无故推拖、拒绝或者妨碍执行的。
(2) 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
(3) 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
(4) 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
(5)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6) 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协助执行人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对于上述行为,人民法院采取的排除措施主要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及司法拘留。严重妨害行政诉讼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发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违反政纪或犯罪行为,或被处罚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将案件全部或部分移送给有关部门处理。接受移送的有关机关应依法履行追究查处的职责。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向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当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时。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