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2
1995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旨在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进出口货物进行保护,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些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和专利权。
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主动向海关提出保护申请,但必须事先向海关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代理人以及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代理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如实申报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知识产权状况,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
海关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时有义务保守涉及当事人商业秘密。
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为依申请保护和依职权保护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在海关介入程度和权利人义务方面存在差异。
(一) 依申请保护
依申请保护是指海关根据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申请,对发现的侵权嫌疑货物予以扣留的措施。依申请保护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直接向口岸海关申请扣留侵权嫌疑货物,无需事先备案;
2. 海关不负责对侵权嫌疑货物的进出境进行监控;
3. 知识产权权利人需向海关提供相当于侵权嫌疑货物价值的担保;
4. 海关无权对货物的侵权状况进行调查。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后,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扣押。如果人民法院未能在海关扣留货物后20个工作日内通知海关协助扣押,海关应放行被扣留的货物。
依申请保护模式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关于海关中止放行的规定基本一致。由于海关不主动采取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口的措施,因此依申请保护模式也被称为“被动保护”模式。
(二) 依职权保护
依职权保护是指海关在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过程中,对发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主动采取扣留和调查处理的措施。依职权保护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产权权利人需事先向海关总署备案;
2. 海关发现涉嫌侵犯备案知识产权的货物,应中止放行并书面通知权利人;
3. 知识产权权利人要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
4. 知识产权权利人向海关提供的担保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万元;
5. 海关有权对货物的侵权状况进行调查和认定。对无法认定货物侵权状况的,海关应通知知识产权权利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扣押;
6. 海关对认定侵权的货物有权予以没收,并对侵权货物的收发货人给予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情况,海关还应向公安机关移送;
7. 海关有权依法处置没收的侵权货物。
依职权保护模式下,海关有权主动采取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口的措施,因此也被称为“主动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