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24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的规定,对于侵犯地理标志权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来说:
根据该法规定,如果经营者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将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处罚。具体的处罚措施将依法执行。
如果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如果经营者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地理标志权是指原产地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商品生产者对地理标志所拥有的权力。这里的特定条件包括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具有特定品质,并且该特定品质是由原产地的地理环境所控制的。地理标志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使用权与禁止权,即权利人自己使用和禁止他人使用地理标志的权利。
要构成地理标志侵权行为,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损害事实包括物质损害和无形损害。由于地理标志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因此即使有时物质损害不明显或无法证明实际物质损害的发生,但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无形损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地理标志权是一种集体性权利,因此侵权行为给权利人带来的损害不易察觉,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使地理标志权利人发现了冒用、贬损等侵犯其地理标志权的行为,也常常因为受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不予理会。此外,地理标志侵权行为带来的损害不仅表现为该地理标志使用主体商品销量下降、利润减少等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该地理标志整体信誉的下降。
地理标志侵权行为必须存在违法行为,即实施了侵害他人地理标志权的不法行为。地理标志权是一种专有权,只能由合法的主体行使,他人有不作为的义务,否则将构成侵权行为。
这里的因果关系并非一定是必然联系。在某些地理标志侵权案件中,地理标志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可能没有直接联系。因为该侵权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地理标志权利人实际物质利益的减少和地理标志信誉的下降,只有将伪造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标识或印有地理标志的包装物与特定商品结合起来进入市场,才可能给地理标志权利人带来实际损害。
地理标志侵权行为中,行为人的过错有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故意,如假冒他人原产地名称,擅自制造或销售他人原产地证明商标标识或印有原产地名称的商品包装物等;二是推定过错,如在同种商品上对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从而侵犯他人地理标志权,将他人的地理标志作为商品装演、商品通用名称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