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17
在我国,版权与著作权是同义词,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版权是指作者对其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方式可以分为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两种。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即自动拥有版权。作品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对象符合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即可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从学理上来说,根据权利的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和邻接权。简单来说,著作权主要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创作者,而邻接权主要针对表演或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产业参与者,如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
关于版权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版权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财产权,即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版权是社会作为让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垄断权,即作者对作品的调整权。正确回答版权性质的问题的前提是明确版权的理念。
版权的设立是为了保护作者的权利还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进步和公众的福祉?版权法律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但其中哪一种是其基本理念呢?当作者权利和公众福祉发生矛盾时,哪一方应该优先考虑?
版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的进步,推动公众的福祉。为了鼓励新作品的复制和在公众中的传播,版权通过赋予作者复制和分发的专有权来激励创作者的创作活动。然而,为了促进公众福祉,作者的这些权利受到了许多限制,这些限制主要通过合理使用制度来体现。
版权调整的权利涉及到三个利益群体:作者、发行者和使用者。版权法作为支持知识进步的基础,既要考虑给予创作者和传播者报酬,也要重视使用者的合理权益。自18世纪早期英国开始制定版权法以来,版权一直试图平衡创作者(及其出版者)的权益与使用者的权益,这种平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要的。
三个利益群体都使用版权作品,但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使用作品进行创作,发行者在市场上分发作品,消费者在家中、学校和办公室使用作品。作者的创造性使用、发行者的商业使用和消费者的个人使用可能会引发竞争利益的冲突。使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不同团体的成员在不同时间可能持有不同立场。例如,一个作者希望可以自由引用他人的作品,但不希望别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补偿;一个出版商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部分作品,但不愿给予别人同样的优惠待遇。只有消费者的立场是不变的:他们希望可以自由使用这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