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05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的产生采取自动保护原则,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著作权即产生。然而,要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还需要考虑权利的有效性。一部拥有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具备独创性、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只有当原告作品同时符合上述条件,才能享受著作权法保护。
对被控侵权作品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接触”,即接触前一作品的机会;二是“实质相似”,即应受著作权保护部分实质相似。其中,后者是认定的重点。在判断原被告作品是否“实质相似”时,应将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与被告作品的相应部分进行对比,判断两者是否实质相似。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已经成功地认定了原被告作品之间的实质性相似。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侵权纠纷案中,通过肯定被告作品的独创性,即否定被告作品与原告作品间的实质性相似,从而判定被告未侵权。如果被告的行为属于使用作品的行为,就需要对被告的使用方式进行分析。不同的使用方式构成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范畴。著作权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著作权侵权行为同时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可能涉及多项财产权和人身权。作为与现代社会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著作权法首先将对债权的侵犯规定为侵权行为,保证了债权当事人即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出版者权利的实现。
除了最常见的由一人单独实施的单独侵权行为外,著作权侵权行为还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人分别对同一权利人进行的侵害。这种共同侵权行为在著作权侵权中占有一定比重。
根据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的规定,过错是著作权侵权认定中的一项原则。
侵权行为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造成损害后果。无损害后果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
公平原则在民事权利保护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著作权侵权行为中,法官可以根据公平观念作出裁决,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的分配。
著作权的产生采取自动保护原则,作品一经创作完成,著作权即产生。然而,要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还需要考虑权利的有效性。一部拥有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具备独创性、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只有当原告作品同时符合上述条件,才能享受著作权法保护。
对被控侵权作品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接触”,即接触前一作品的机会;二是“实质相似”,即应受著作权保护部分实质相似。其中,后者是认定的重点。在判断原被告作品是否“实质相似”时,可以采用“三步分析法”,即将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与被告作品的相应部分进行对比,判断两者是否实质相似。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过错致他人损害的行为,在著作权侵权行为中占有一定比重。主要分析两类特定主体之间的共同侵权的认定问题。
这是指作者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与出版社的出版行为共同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在认定这类共同侵权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作者与出版者的图书出版合同包含了权利担保条款,图书的出版对其他作者或出版者的权利造成了损害,那么这种情况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我国,合作作品包括不可分割使用和可以分割使用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两个以上作者的创作融为一体,各作者的创作成果无法分离的作品。如果这类作品属于侵权作品,则其合作作者构成共同侵权。后者是指各创作者的创作成果可以独立存在,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当这类作品被控侵权时,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是合作作品整体侵权,则各合作作者构成共同侵权;如果属于作品中各可分部分侵权,那么,根据侵权法原理,行为人一般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各作者只对自己创作的部分负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