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2-01-20
医疗事故是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以上定义,构成医疗事故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构成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指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
构成医疗事故的主体行为必须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
构成医疗事故的主体行为必须存在主观过失,并导致患者人身损害。主观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行为中应当预见或已经预见其可能给患者造成损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从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构成医疗事故的主体行为和患者人身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只有医疗行为的过失,没有相应的损害后果,或者只有损害后果而医疗行为没有过失,都不能判定为医疗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具体的分级标准可参考卫生部发布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意外。
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
无过错输血导致的感染不良后果。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的不良后果。
因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并非在医院里发生了患者病情无好转、加重或者死亡就一定是医疗事故。有一些情形并不属于医疗事故,医院也无需对患者的不良结果承担责任。医疗事故的构成和等级的判定由医学会负责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