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5-02
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中,出现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从而导致医疗机构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
医疗技术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原告即受害患者一方承担举证责任,需要证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存在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即使是医疗过失要件也由受害患者一方负担。
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从事各种医疗行为时,未对病患充分告知或者说明其病情,未提供病患及时有用的医疗建议,未保守与病情有关的各种秘密,或未取得病患同意即采取某种医疗措施或停止继续治疗等,从而违反医疗职业良知或职业伦理上应遵守的规则的过失行为,导致医疗机构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
在诉讼中,受害患者一方负责证明责任构成的医疗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基于此,实行过错推定,将医疗过失的举证责任全部归之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一方认为自己不存在医疗过失,须自己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成立,否则应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制品等医疗产品,从而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医疗机构或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是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在某些情况下,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员也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
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的过失。
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也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
医疗事故必须给病员造成危害的结果,该结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如果危害结果不及此程度,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在发生多因一果的情况下,需要具体分析各自原因与作用,慎重判定。
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时,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将申请书交给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科。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时,由医疗机构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10天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如果符合有关条例,应予受理;如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在受理决定后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如果不符合有关条例规定,不予受理,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1至7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省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