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2-04
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分为未外化的和外化的两种情形,对于这两种情形应当进行区别对待。
未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未向社会公开,而是作为其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使用。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医疗事故争议进行行政处理,并可以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持异议时,有权依法提出异议并申请再次鉴定。
未外化的鉴定结论的性质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争议进行行政处理的依据之一,并不属于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持异议时,可以依法寻求救济。未外化的鉴定结论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与行政机关最终作出的行政行为有关。如果行政机关未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行政行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对当事人的权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当行政机关将鉴定结论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时,对当事人的权益才会产生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非常间接的,最终产生实际影响的是行政行为本身。因此,未外化的鉴定结论并不具有可诉性。
外化的鉴定结论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已向社会或一定人群公开,并对当事人产生某种不利或有利的后果。如果当事人对外化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医疗事故鉴定,也称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指法定鉴定组织(如医学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受理、调查、组织专家鉴定组、分析讨论、表决、得出专门性结论,并出具医疗事故鉴定书的活动。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一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在1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次鉴定。从诉讼的角度考虑,患方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申请再次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作为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也是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在诉讼中,医疗事故鉴定具有证据作用(但不是必然的定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