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5-02-10
(一) 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二)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三) 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四) 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五) 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六) 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七) 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八) 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九) 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十) 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十一) 对被判处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执行刑罚;
(十二) 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十三) 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十四) 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1. 具备发布通缉令权力的机关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3条第2款的规定,只有公安机关具备发布通缉令的权力。其他机关、单位和个人无权自行发布通缉令。当人民检察院需要追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时,应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2. 通缉令的发布范围限制
公安机关在发布通缉令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发布范围存在限制。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如果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在实践中,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毗邻的和有固定协作关系任务的省、地、县级公安机关可以相互抄发通缉令,并报上级公安机关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跨协作区通缉重要逃犯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报请公安部,由公安部发布通缉令。3. 通缉对象和通缉令内容
通缉的对象只能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包括已被捕而在羁押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通缉令应当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并附上照片。除了必须保密的事项外,通缉令还应当写明发案时间、地点、案情性质等简要情况。通缉令必须加盖发布机关的印章。4. 通缉令的补发和通报
通缉令发出后,如发现新的重要情况,可以补发通报。通报应注明原通缉令的编号和日期。5. 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责
各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通缉令后,必须及时布置,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调查缉拿工作。6. 通缉令的撤销
如果被通缉的人已经归案、死亡或通缉的原因已经消失而无通缉必要,发布通缉令的公安机关应当在原发布范围内立即通知撤销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