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6-09
根据不同情况,法院对判决的执行进行以下区分处理:
判决生效后,如果被告自动履行了判决确定的义务,那么原告无需向法院申请执行。在履行完毕后,判决的义务即完成,法院不会干预。
如果被告没有自动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此期间,如果被告自动履行了判决确定的义务,双方当事人应向法院告知,法院会作结案处理,无需提供材料。
一旦法院立案执行,如果被告通过法院转交款物,法院会接收并转交给原告。法院的接收手续即为法定凭证。
民事诉讼执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执行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这一原则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执行活动必须有法定的生效法律文书作为依据,没有法律文书、未生效的文书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种类的文书不能启动执行程序;其次,采取的执行措施不能超出法定范围,执行人员在采取措施时必须遵守《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措施的规定;最后,执行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例如,在采取执行措施之前,执行人员必须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只有在被执行人不履行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执行标的包括被执行人的财产和行为,但不包括被执行人的人身。法院在执行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为执行标的。
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必须照顾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兼顾其利益。
法院在执行中既要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法院认为需要有关单位或个人协助执行,应依法向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