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18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情况,如果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并且符合起诉条件,但表现出悔罪的态度,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在作出这一决定之前,人民检察院应当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
根据法律规定,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时限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附条件不起诉是一种裁量不起诉形式,它是检察官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自由裁量是否起诉的一种方式。附条件不起诉的基本特点在于其附条件性,与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酌定不起诉、暂缓不起诉等方式有所区别。附条件不起诉是在保留刑罚权的前提下,检察机关有条件地放弃对刑罚的处罚权。因此,附条件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有较大区别。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必须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确定适用的前提条件。
根据笔者的观点,对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处理的案件,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案件必须达到构成犯罪的标准。这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条件,包括基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主要证据确实充分,并且被不起诉人实施的行为在刑法上已经符合犯罪构成的标准。
其二,行为人必须表现出悔罪态度。悔罪表现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很难设定准确无误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悔罪表现主要体现在行为人犯罪后的主观态度,即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现出悔过的决意。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行为人是否自动投案、是否具有自首、立功表现、是否主动坦白认罪等方面来确认行为人是否具有悔罪表现。
其三,不需要考虑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属于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表现出悔罪态度,就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因此,在考虑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不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其四,需要考虑侦查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附条件不起诉的目的在于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因此,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应当征询侦查机关的意见,并将其意见附录于公诉案卷中。此外,还应当考虑被害人的态度,尤其是在严重伤害案件中,检察机关应当促使加害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并通过真诚的悔罪态度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考虑让被不起诉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以保证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