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5-01-05
中止诉讼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特定原因导致诉讼无法继续进行或不宜进行,法院根据法定规定暂停诉讼程序的制度。中止诉讼的情形主要包括:
当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且尚未确定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者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且无法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尚未确定继续诉讼的行政机关时,诉讼可以中止。
当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互相抵触,需要等待最高人民法院向国务院请示作出解释或裁决时,人民法院应中止诉讼。
当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发现被处罚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及时将相关犯罪材料移送有关机关。如果刑事责任的追究影响本案审理,应中止诉讼,待有关机关作出最终处理后再恢复诉讼。如果刑事责任的追究不影响本案审理,应继续审理。
当需要追加或更换当事人,或者本案的处理需要等待其他案件处理结果时,诉讼可以中止。
中止诉讼的裁定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待中止诉讼的情形消失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审理程序,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加以恢复。恢复诉讼后,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止前的诉讼行为仍然有效。
民事诉讼中止是指在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法定中止诉讼的原因,导致诉讼无法继续进行或不宜进行,法院根据规定暂停诉讼程序的制度。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中止诉讼:
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时,应中止诉讼。
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时,应中止诉讼。
作为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时,应中止诉讼。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时,应中止诉讼。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时,应中止诉讼。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诉讼中止的裁定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待中止诉讼的情形消失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审理程序,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加以恢复。恢复诉讼后,不必撤销原裁定,从法院通知或准许当事人双方继续进行诉讼时起,中止诉讼的裁定即失去效力。在诉讼程序恢复后,中止前进行的一切诉讼行为仍然有效,诉讼时效的中止中如果不可抗力未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了适用诉讼中止的情形:
在借贷案件中,债权人起诉时,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应要求债权人提供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并公告传唤债务人应诉。如果公告期限届满,债务人仍未应诉且借贷关系无法查明,可以中止诉讼。在审理中,债务人出走且下落不明,事实难以查清,可以中止诉讼。
人民法院受理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后,在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时,应通知被告如欲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权无效,须在答辩期间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如果被告在答辩期间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无效,法院应中止诉讼。如果专利权人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并提供担保,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裁定中止诉讼的同时责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或采取其他制止侵权损害继续扩大的措施。如果被告在答辩期间未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无效,而在后续审理过程中提出无效请求,法院可以不中止诉讼。对于受理的发明专利侵权案件或经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维持专利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案件,如果被告在答辩期间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无效,法院可以不中止诉讼。
符合上述情况的,法院应作出裁定中止诉讼。待中止诉讼的情形消失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审理程序,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加以恢复。恢复诉讼后,不必撤销原裁定,从法院通知或准许双方继续进行诉讼时起,中止诉讼的裁定即失去效力。在诉讼程序恢复后,中止前进行的一切诉讼行为仍然有效,诉讼时效的中止中如果不可抗力未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