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在法律中是如何定义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法律知识

回避制度在法律中是如何定义的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6-03

 
122204
分类错误

回避制度的法律定义

回避制度是指在法律中规定的一种程序,用于确保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保持公正、客观的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回避制度还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和执行员。

回避制度的适用事由

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之间存在特定身份关系、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其他关系,是导致审判人员执行回避制度的原因。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审判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

  1. 私下会见本案的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
  2. 为本案的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
  3. 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报销费用;
  4.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其他物品,或者索取、接受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
  5. 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6. 是本案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7. 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8.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9.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关系的;
  10. 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回避的方式和决定权

回避制度分为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根据法律规定,认为自己与本案之间具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主动提出退出该案诉讼的制度。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具有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形,有权向法院申请其退出诉讼的制度。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并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才知道,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申请。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在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下除外。

法院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可以继续参与本案的工作。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审判长在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在执行回避制度时,既要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消除其合理怀疑,保证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又要避免和制裁恶意申请回避的行为,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延伸阅读
  1. 公司工伤伤残赔偿金是否需缴纳税款?
  2. 父母能和子女断绝法律关系吗
  3. 迟延履行利息具有的特征有哪些
  4. 商业秘密有哪些
  5.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与权益保障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律师如何进行刑事案件辩护
  2. 党员处分申诉程序是什么
  3. 案底是什么意思
  4. 刑事案件强制医疗办案流程
  5. 申诉和控诉的区别
  6. 对法院二审不服可以信访吗
  7. 判了刑什么时候到监狱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