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怎样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怎样的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9-15

 
12204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民事纠纷,搞不好还会到法庭上解决,在我们的民事诉讼审判的过程中,我们的当事人是有权利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与案件相关的司法人员不能参加该案件的审理,这就是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那么,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一、适用回避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二、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1. 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2.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如鉴定人是本案争议标的的所有人之一;3.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这里所指的“其他关系”,是指除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之外的亲密或仇嫌关系,足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如审判人员是案件一方当事人的最亲密的朋友。

三、回避方式和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1. 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2. 申请回避: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3. 回避决定的责任分配:-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 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延伸阅读
  1. 回避的程序内容
  2. 民事诉讼在哪些情形下才能适用回避
  3. 回避是否适用工伤认定人员
  4. 律师担任管理人是否适用回避
  5. 民事诉讼二审法官会换人吗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免于刑事处罚与不起诉的区别是什么
  2. 签了刑事谅解书是否可以反悔
  3. 国家主席的豁免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4. 和解刑事不立案吗
  5.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是多少时间
  6. 刑事诉讼案件中公检法三大机关的职权有哪些
  7. 刑事转行政是什么意思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