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17
死刑,又称为极刑或处决,是一种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严厉的刑罚之一。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行刑者基于法律赋予的权力,对犯下严重罪行的罪犯进行处决,以实现对罪犯的镇压、惩罚和威慑,保护合法居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类伦理道德底线。
不同国家根据具体规定,对于适用死刑的罪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蓄意杀人是判处死刑的一个重要理由。其他罪名包括严重的故意伤害、强奸、暴力抢劫、劫持、绑架、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方式、情节极其严重的各类普通刑事犯罪以及数额巨大的贪污受贿等。
在中国,死刑分为死刑并缓期2年执行(死缓)和死刑并立即执行两种判决。根据国际惯例,不适用死刑的人群包括实施犯罪时未成年的人(中国为18周岁)、审判时怀孕的女子以及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人。
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中国保留死刑,但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自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以来,中国死刑适用标准更加统一,判处死刑的案件逐步减少。
根据中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并规定了严格的适用标准。2011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9.1%。该修正案还规定,审判时已年满75周岁的人一般不适用死刑,并建立了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为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创造了法律和制度条件。
中国对死刑的适用非常慎重,因为死刑直接涉及到公民生命权的剥夺。自2007年起,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了改革,包括全部开庭审理死刑第二审案件和加强死刑复核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当讯问被告人,并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这些改革确保了办理死刑案件的质量。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2014年10月3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进行了“一读”。对于该草案拟取消的9个死刑罪名,委员们意见分歧较大,部分委员认为应该保留死刑。
陈*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减少死刑不应该是立法上的直接消减,而应该是在司法适用上进行严格控制,减少适用死刑罪名。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对死刑的减少应该是在法律和制度上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