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2-15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起诉制度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了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的3种类型的案件实行自诉外,其余案件均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采用起诉法定原则和起诉便宜原则相结合的方针,对侦查机关和检察院的侦查部门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机关经过审查后可以最终做出两种决定:起诉和不起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1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决定起诉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2)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不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第2款和140条第4款的规定,我国的不起诉包括三种:(1)法定不起诉,即对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不起诉;(2)酌定不起诉,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3)证据不足的不起诉,即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检察官做出的不起诉决定,我国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制约措施,主要包括:
针对我国对公诉权制约存在的缺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建立对检察机关起诉决定以及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决定的预审程序,通过预审程序对起诉决定进行审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防止检察机关滥用起诉权。
建立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不服时直接向法院提起请求审判的强制起诉程序,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
赋予被不起诉人请求法院宣判自己无罪的权利,建立被不起诉人对不服酌定不起诉或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强制起诉程序,保护被不起诉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