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16
刑讯逼供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采用残酷的方式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刑事司法审讯方法。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61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0条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刑讯逼供是被禁止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等违法侦讯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刑讯逼供的构成要件包括复杂客体和特殊主体。复杂客体指的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根据我国法律,即使是被怀疑或指控犯罪的人,也不能非法侵犯其人身权利。刑讯逼供会对被审人造成肉体伤害和精神损害,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同时,按照刑讯逼供所得的口供定案,往往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秩序,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威信。
刑讯逼供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证人不能成为本罪侵害的对象。如果对证人进行刑讯逼供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暴力取证罪进行处罚。
刑讯逼供在客观上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首先,刑讯的对象是侦查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诉、审判过程中的刑事被告人。无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对本罪的成立没有影响。其次,刑讯方法必须是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如吊打、捆绑、殴打等对被害人的肉体施行暴力,或者冻、饿、烤、晒等非暴力的摧残和折磨。无论是使用肉刑还是变相肉刑,均可构成本罪。再次,必须有逼供行为,即逼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行为人所期待的口供。诱供、指供等错误的审讯方法不属于刑讯逼供。
刑讯逼供的主观构成要件是故意,并且具有逼取口供的目的。行为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如果不是为了逼取口供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则不构成本罪。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刑讯逼供行为都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的犯罪动机只能影响量刑,不能影响定罪。
首先,要清除刑讯逼供产生的历史根源,认识到刑讯逼供是封建司法特权的产物,违反现代刑事诉讼所奉行的无罪推定的基本理念。犯罪嫌疑人在被法院宣判有罪前,从法律上讲,都是无罪的,公安司法机关无权对其施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其次,要消除程序工具主义观念,将程序看作具有独立价值的实体,树立起程序和实体并重的法律价值体系,确保程序的内在优秀品质。
再次,要消除长期左倾思想的残余,认识到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是保障人权的规则,一切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刑讯逼供是违法的。
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应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并废除“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我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确认了沉默权制度。尽管实施沉默权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刑事侦查的技术含量来降低其冲击。
其次,应确立无罪推定的制度,明确规定未经法院判决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这样可以教育司法工作人员,并在实践中贯彻无罪推定的原则。
再次,应该在法律上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非法取得的言词和实物证据排除在定案证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