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诉讼中证据收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了环境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即,受害人即原告在提起诉讼时,必须对自已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赖的案件事实承担的举证责任主要为:
环境侵权案件中的证据收集与认定
一、证据收集主体
在环境侵权案件中,证据的收集主体较为广泛,包括以下主体:1. 环境侵权案件的当事人,即受害者和排污者。他们应当收集的证据最好进行证据公证。2. 律师。3. 行政执法机关。4. 公安部门。5. 检察机关。6. 人民法院。7. 监测机构。8. 司法鉴定机构。9. 科学研究机构。
二、案件当事人应当收集的证据
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根据我国环境类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原则,对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实行“差别待遇”。因此,原告和被告应当收集不同类型的证据。原告应当收集的证据包括:1. 开发建设活动和排污的证据。2. 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的证据。3. 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的证据。4. 污染物去向的证据。5. 受害者接触(暴露)时间和浓度的证据。6. 环境和产品质量的证据,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海水质量、产品污染物含量等。7. 受害程度的证据。被告应当收集的证据包括:1. 未排放污染物或未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2. 排放的污染物未到达受害地的证据。3. 受害者未接触或未暴露于污染环境的证据。4. 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或数量不足以致害的证据。5. 他人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或第三者故意或过失的证据。6. 他人排污超标和排放总量的证据。7. 受害者对受害程度和损失大小弄虚作假的证据。
三、法院对环境类诉讼证据的认定
在环境类诉讼中,当众多证据呈现在法官面前时,法院需要对证据进行认定,特别是对相互对立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判断。在质证过程中,法官通常关注以下问题:1. 证据的来源及其资质和权威性。2. 污染物的具体种类。3. 证据的获取地点和样本来源。4. 污染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5. 相关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是否符合相应的方法标准。6. 对立证据不一致的原因。根据我国民诉法和证据规则,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是无效的,法院不予认可。因此,在环境类诉讼中,质证过程对于证据的认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