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07
在中国,羁押是指在逮捕或拘留决定后,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
羁押期限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被逮捕后到侦查终结的时间段。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六机关《规定》的规定,羁押期限可以分为一般羁押期限、特殊羁押期限和重新计算的羁押期限三种。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的规定,一般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逮捕之前已被拘留,拘留期限不计入侦查羁押期限。侦查机关应在法定的羁押期限内完成侦查工作。
特殊羁押期限指的是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和程序。例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4条的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5条的规定,对于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长期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6条的规定,对于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案件,可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延长2个月。这些案件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以及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可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再延长2个月。
第一章 总则
为了加强和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维护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了本规定。
本规定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定义,由哪些部门负责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以及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程序和要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可以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时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申请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受理。其他人民检察院收到申请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或者将申请材料移送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并告知申请人。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进行初审,并在三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立案审查的意见。此外,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还应及时查询本院批准逮捕和同级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情况。
对于可能具有继续羁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依职权对其进行初审。对于无理由或理由明显不成立的申请,或者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未提供新的证明材料或没有新的理由而再次申请的,由检察官决定不予立案,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和证明材料,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了解案件进展情况,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状况等。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进行公开审查,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公开审查可以邀请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参加。
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综合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羁押他们。评估可以采用量化方式,设置具体标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综合评估。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立案后十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对于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五个工作日。
经审查认为无继续羁押必要的,检察官应当报经检察长或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办案机关发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书,并要求办案机关在十日内回复处理情况。
对于有继续羁押必要的,由检察官决定结案,并通知办案机关。办案机关未在十日内回复处理情况的,可以报经检察长或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其及时回复。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提出的建议和办案机关的处理情况或有继续羁押必要的审查意见和理由及时告知申请人。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通过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途径将审查情况、提出建议和办案机关处理情况及时通知本院的其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