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12-15
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犯罪性质、人身危险性和可能判处的刑罚。这些标准的综合考虑将决定是否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是判断是否需要逮捕的重要依据。对于犯罪性质严重、手段残忍、动机卑劣的嫌疑人,其社会危害性较大,如果不逮捕,将继续对社会造成危害。例如,实施杀人、抢劫、强奸、投毒、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的嫌疑人,必须按照程序进行逮捕,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保护社会安全。相反,对于一般犯罪性质不严重、主观恶性不深的嫌疑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进行预防,无需逮捕。
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是判断是否需要逮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人身危险性的判断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犯罪嫌疑人自身情况来判断。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无需逮捕。此外,未成年或者年迈体弱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其年龄关系,其人身危险性较小,可以视为无需逮捕。对于在校学生犯罪,如果其认罪态度良好并有帮教措施,也可以考虑无需逮捕。
二是从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表现来判断。犯罪前一贯表现良好的人,其人身危险性明显小于那些一贯吃喝嫖赌、横行乡里的人。初犯、偶犯的嫌疑人其人身危险性明显小于惯犯和累犯。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能够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并表示悔罪,具有自首和立功表现,其人身危险性明显小于拒不认罪、串供毁证、隐匿罪证的嫌疑人,对于前者可以认定为无需逮捕。
另外,对于共同犯罪人,适当运用无需逮捕的措施,可以促使从犯、胁从犯积极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协助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缉拿其他犯罪嫌疑人。
三是从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程度来判断。事先预谋、精心策划的犯罪与临时起意的犯罪不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不同;中止犯罪与既遂犯罪不同;从犯、胁从犯与主犯不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不同,意味着人身危险性有大小之分。对于临时起意犯罪、过失犯罪、中止犯罪和胁从犯,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以防止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需逮捕。
判断是否需要逮捕还需考虑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的刑罚。如果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并且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无法防止其对社会造成危害,那么就有逮捕的必要。
执行逮捕需要满足以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