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4-02-07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三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限制。只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前,需要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选村民代表的名单:
(一) 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 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但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 户籍不在本村,但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已在户籍所在村或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检察、法院机关都有权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在程序上,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公安、检察、法院机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直接主动采取取保候审;
二是根据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申请,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可以看出,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在公安、检察、法院机关手中。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办案人员会填写取保候审决定书和取保候审通知书,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并由领导签发。然后,承办人员会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保证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告知他们各自应遵守的规定和承担的义务,以及违反规定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并要求他们出具保证书并签名或盖章。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根据公安部的规定,公安机关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应及时通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派出所执行。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处理:县级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的,接到相关材料后,如果采取保证人担保的,应及时指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派出所执行;如果采取保证金保证的,应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交纳保证金,并指定其居住地的派出所执行。
具体执行取保候审的派出所应履行以下职责:
- 监督、考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遵守相关规定;
- 监督保证人是否履行保证义务;
- 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应遵守的规定或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应及时告知决定机关。
在取保候审的执行过程中,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相关规定,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包括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并根据具体情况责令其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