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07
根据《土地管理法》,对于被征收的耕地,征地补偿费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然而,各地普遍套用国家标准进行补偿,导致补偿费普遍较低,农民对征地补偿标准不满意。
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根据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然而,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目前的征地补偿标准主要与耕地产值挂钩,且取的是前三年的平均值。这里的“平均”是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平均,而非某一户或某一村的“平均”,导致补偿结果更低。现行的补偿方式未充分考虑被征土地的地理区位差异、物价指数、作物类别差异等市场化因素在补偿标准中的权重作用,往往导致补偿价格与农民的补偿预期相差甚远。农户三十年的土地承包期与平均产值的总收益往往大于被征地一次性的货币补偿,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支出成本增加,农民对补偿的不满情绪也增加。
此外,被征地的土地使用属性不同,如商业用地、绿化带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带来的补偿标准也不同。同一块地段、同一类附作物的补偿标准也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相邻区域农民的攀比和不满。
当对安置补偿方式不满意时,农民应理性地与政府协商,或者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政府当前主要采取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对被征地农户进行补偿,缺乏其他配套安置方式。然而,有限的土地补偿金往往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在接下来的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都依靠这些补偿费生活。因此,政府应解决这些问题,以减少征地拆迁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