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6-04
2008年3月7日,原告木业公司与被告碳业公司经协商,签订了一份碳素生产销售合同。根据合同约定,被告将投入生产碱素设备,该设备的产权归被告所有,原告负责设备的安装。原告生产的碳素产品由被告负责销售,被告不得因市场供求关系而停止销售,原告不得将产品卖给第三方。双方约定,任何一方违约都要支付30万元的违约金。合同期限为三年。
合同订立后,被告安装了生产碳素设备到原告的厂部,并开始投入生产。同年4月10日,原告将生产的产品样品邮寄给被告进行检验。然而,被告收到样品后没有将检验结果告知原告,也没有做出任何答复。因此,原告认为被告已经违约,要求被告支付30万元的违约金,并提起诉讼。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根据第一种意见,被告碳业公司在合同订立后,与第三方联系并将碳素设备安装到原告木业公司的厂部内。原告利用该设备生产碳素产品,并将样品送给被告进行检验。然而,被告既没有对原告送检样品的结果做出答复,也没有销售产品。根据这种观点,被告已经违约,应向原告支付30万元的违约金。
根据第二种意见,原告木业公司声称被告碳业公司在合同订立后向其提供了生产碳素设备并安装就绪,但缺乏证据支持这一主张。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的附条件义务。原告在未经被告认可的情况下单方履行合同。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履行销售碳素产品的合同义务没有法律依据。根据这种观点,被告不存在违约行为,不应向原告支付30万元的违约金。
本文作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首先,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原告木业公司与被告碳业公司签订的碳素生产销售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同成立有效。
其次,原告主张被告在合同订立后通过第三方将生产碳素设备安装到原告厂部内,并提供了与此相关的证词和安装在原告厂部内的生产碳素机器设备的证据。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了被告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的义务。而被告并未提供证据证明机器设备不是其通知第三方安装,属于举证不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最后,原告利用被告提供的机器设备生产碳素产品,并将产品样品送给被告进行检验。然而,被告既没有答复原告送检样品的结果,也没有按合同要求销售产品。在没有依法解除合同的情况下,被告擅自拒绝销售原告生产的产品,构成了违约行为。因此,原告要求被告支付30万元的违约金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得到支持。
(福建省泰宁县人民法院·廖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