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2-01
家庭暴力,即家暴,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一种行为,通过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伤害和摧残。家庭暴力直接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使其身体和精神上感受到痛苦,从而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有血缘、婚姻、收养等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例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有一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可能导致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为了积极预防和有效惩治家庭暴力犯罪,2015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通知,加强对家庭暴力被害人的刑事司法保护。此外,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根据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如果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应准予离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受害人提出请求后,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重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