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31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如果婚姻双方没有约定,婚前财产将被视为个人财产,不会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共同财产。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财产是婚前个人财产,通常会将其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二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可以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离婚后一方没有住处,也属于生活困难。在离婚时,一方可以通过提供个人财产中的住房来帮助生活困难者,可以是提供居住权或所有权。
对于婚前个人购买并在婚后按揭还款的房屋,在离婚时,房屋归产权登记的个人所有,并且房屋增值部分应进行补偿。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婚前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然而,对于婚前一方通过按揭购买并在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房屋,不能仅根据取得房产证的时间来确定是否为夫妻共同财产。因为购买房屋的资金来自婚前个人财产,并且在婚前已经支付了全部购房款项,婚后取得房产证只是财产权利的自然转化。因此,只要房屋买卖行为发生在婚前,并且买卖合同已经实际履行,房屋登记在买房人个人名下,就应当将其视为婚前个人财产。
对于夫妻双方共同还贷部分和房屋增值部分,应根据共同还贷款项和相应的房屋增值部分,由房屋所有人给予对方相应的补偿。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生产、经营收益以及知识产权收益属于夫妻共同所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婚前财产本身产生的增值(如黄金、房屋涨价)或孳息(如存款利息)等收益的处理存在争议。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的规定,婚前财产在婚姻期间的收益,除了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