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5
1.主体的特定性。赡养纠纷案件的权利主体是老年人,义务主体是具有赡养义务的子女或其他人。赡养案件与其他财产案件最大的区别是赡养纠纷具有直接的身份权性。
2.数额的可变更性。赡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被赡养人的生活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3.时间的久远性。赡养纠纷案件的发生通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判决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终结。
4.矛盾可调和性。赡养纠纷案件虽然起诉时矛盾尖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互相谦让,加之亲情的动力,赡养纠纷最终是可以调和的。
5.内容的丰富性。赡养纠纷案件不仅涉及经济上的赡养,还包括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1.立案的便捷。赡养纠纷案件可以采取多种方便老人的立案举措,如电话预约立案、网上预约立案等。
2.诉讼费上救济。赡养纠纷案件的诉讼费用降低为每件80元,并可以申请缓交或免交。
3.庭审快捷方便。许多法院针对赡养纠纷案件开辟绿色通道,立案后即时调解、开庭,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会上门开庭。
4.执行快速。各地法院在受理赡养纠纷案件后会立即采取执行措施,保障老人的生活。
1.老人无能诉讼与急需救助的冲突。
2.程序的复杂性与老人急需处理之间的冲突。
3.儿女的赡养能力与老人特殊需求之间的冲突。
4.子女参差不齐与裁判平均化之间的冲突。
5.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需求之间的冲突。
6.农村风俗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
7.老年人的先予执行权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8.被告滥用诉权损害原告的权益、浪费司法资源。
1.建立赡养纠纷案件的绿色立案通道,提供便捷的立案措施。
2.降低赡养案件申请先予执行的门坎,简化手续。
3.采用简便、高效的程序审理赡养纠纷案件。
1.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对诉权的认识。
2.完善赡养纠纷案件的调解机制,促进家庭和谐。
3.加强对滥用诉权行为的打击,保护原告的权益。
4.加强对老年人赡养纠纷案件的法律援助,确保他们能够行使诉权。
赡养案件常常涉及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纠纷,而非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官司。因此,在审理赡养案件时,法院注重调解,并增加自动履行能力。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大部分子女外出务工,法院无法及时通知所有在外的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与已到庭的子女和老人达成赡养协议,以解决老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撤诉是当事人认为不需要进行诉讼时用来结束诉讼的一种方法。合理的撤诉是保护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手段,可以避免因不必要的诉讼而浪费财力和精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司法机关的诉讼成本。在赡养案件中,为了防止子女因面子问题而胁迫原告撤诉,损害原告的诉权,法官在处理原告申请撤诉的案件时,应当对撤诉原因和撤诉是否真实表示进行了解。如果双方达成了赡养协议,并且被告也履行了赡养义务,法院可以裁定准许原告撤回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