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04
婚姻登记瑕疵的救济手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共有19条规定。该解释重点对结婚登记瑕疵的救济手段、亲子关系诉讼拒绝亲子鉴定后果、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以及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的处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关于父母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以及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房的处理问题的规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了财产公证和房产加名等现象,使得新解释陷入了舆论漩涡。
夫妻共同财产问题
在中国社会遵循“男方买房女方陪嫁”的传统习俗中,一些媒体将该规定解读为“公婆买房儿媳没份儿”、“婆婆高兴丈母娘失落”。确实,房子一直被普通民众视为婚姻的物质保障,“有了房才有结婚的可能”。然而,目前年轻人的收入与房价不成正比,因此很多父母会帮助子女购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为儿子购买的房产登记在儿子名下,那么儿媳是否有份儿呢?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如果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登记在出资人子女的名下,这应被视为对该子女一方的赠与,因此该不动产应被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从这一点来看,父母给儿子买房儿媳没有份儿。
司法解释的背景与原因
为什么司法解释会做出这样的规定呢?也许,制定司法解释的人大多具有高学历,其中许多人是博士、博士后,他们不仅学历高,而且大多年轻,其中不乏单身男士。然而,他们的收入却未达到购房的水平,因此许多人成为了“有了房才有结婚的可能”的受害者。
改变以房子为中心的现实
高房价让许多人忘记了纯真,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房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征婚广告中,至少有70%的女性要求男方拥有房产、稳定收入和积蓄。如今,金钱至上的现实使得爱情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每个婚姻中的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物质生活的琐事。因此,必须改变以房子为中心的现实。
司法解释的不足
然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否完美呢?未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家庭财产制度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家产属于整个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全职太太专门从事家务劳动,还有相当多的妇女以个人收入供养子女和家庭开销。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这些妇女在离婚时很可能一无所有,无法体现她们为家庭所做出的贡献。谁来保护她们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将资本主义个人财产原则引入我们的婚姻实践中,与我们的国情相悖,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婚前购房时房产证上的名字应如何填写?婚后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否需要更改?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家庭纠纷的导火索。结果可能导致亲人之间相互算计,这不仅破坏了婚姻,还破坏了人心。当然,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人大多未婚,因此他们不可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也无法预见问题的远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