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7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根据法定继承程序,遗产应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根据《继承法》第10、12条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与丧偶女婿。
按照以下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与丧偶女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被继承人死亡即为继承的开始时间。然而,继承人在何时分割遗产,继承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一般认为,在继承开始后,根据遗产分割自由原则,所有继承人应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并确定分割遗产的时间。
如果共同继承人无法达成关于遗产分割时间的协议,可以请求基层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等)进行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任何共同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都有权随时请求遗产分割,并在请求被拒绝或认为遗产分割不公平时,有权要求基层组织调解或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遗产分割的时间,或直接作出遗产分割的判决。
当然,法律对任何权利的保护都有条件和期限。继承人的遗产分割权也是如此。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应遵守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继承权纠纷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继承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继承权纠纷将不再受理。
此外,如果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未放弃继承且未进行遗产分割,各继承人对遗产将处于共同共有状态。即使经过了20年,这种共同共有状态也不会改变。因此,尽管此时无法提起遗产分割诉讼,继承人可以以共有人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财产分割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