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9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是农村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一部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项工作。它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进行评价、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对开发整理进行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的研究,以集约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为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区域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和布局,以及在规划区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规划区内未利用、暂时不能利用或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确定实施开发、利用、改造的方向、规模、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通过科学预测耕地供求状况,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合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域,安排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序列,综合运用整治措施,促使各类零星废弃和利用率低的土地得到更加集约利用,从而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以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规划相衔接,避免土地开发整理的盲目性。
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有助于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明确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重点,便于组织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引导和规范地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促进土地开发整理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尽可能避免部分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不经济和引起生态恶化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