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7
1、公安机关提供证明未成年人年龄的证据材料欠缺或相互矛盾,导致审查认定难。主要表现为:
(1)公安机关未向公诉机关提交证明未成年人年龄的户籍所在地的户籍证明,仅提供了本地公安网上下载打印的电子户籍;或者虽有户籍所在地的户籍证明,但并无该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而该犯罪嫌疑人又有兄弟、姐妹。(2)公安机关对于证明被告人年龄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未做认真审查。
2、户籍证明的权威性受到客观现实的挑战。司法实践中用于认定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主要证据是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其证明效力具有权威性,但由于我国户籍登记在某些地区缺乏有效监督和严格管理,导致户籍材料有误。
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据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本着准确查明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年龄、出生日期为总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本着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再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最后,要本着灵活适用的原则。
1.认真审查书证。证实犯罪嫌疑人年龄的书证还包括户口簿、户籍底册、出生证、身份证、学籍底册等,一般情况下,认定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应当以户籍证明为依据。
2.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公诉机关承办人在核实证据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关于年龄异议的供述和辩解,还要注意与其出生日期有关的细节。
3.及时全面调取证人证言。在根据现有书证无法确认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时,应调取其亲属及其他知情人的证言。
4.慎重运用骨龄鉴定。骨龄鉴定一般不能独立于其他证据而直接作为认定年龄的证据。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大幅提高,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致力于未成年人年龄认定相关体系的完善,事关一个青年的未来,事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也与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