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24
协议离婚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协议的性质和签订条件。
如果离婚协议是在民政局或法院的工作人员监督下签订并盖章的,那么该协议是有效的,并受到法律保护。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8条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果离婚协议是双方私下签订的,那么在离婚诉讼中,法院不能将夫妻双方原签订的离婚协议作为裁判的依据。最多,法院只能将协议中涉及婚姻关系的处置问题作为一个可参考的因素在裁判过程中考虑。
这是因为离婚协议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具有特殊性。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婚姻关系及其涉及的财产关系应适用《婚姻法》、《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而不适用合同法的精神。因此,离婚协议不应等同于一般合同或协议。
离婚协议应属于一种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这种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时才能生效。
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的生效条件是协议离婚,并在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离婚证。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才生效。虽然夫妻双方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可能没有像一般合同或协议那样明确表达这些条件,但无论如何,离婚协议应该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在引起离婚诉讼时,离婚协议的生效条件显然没有达成,因此不应具有法律效力。
离婚协议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当事人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要求不存在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作为一种协议,离婚协议首先要求是由平等主体签订,其次必须体现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再次,协议内容应当公平。
从未能履行离婚协议引发的纠纷处理来看,也进一步说明了其效力问题。
离婚协议签订后未能履行引起的诉讼仍然被视为婚姻案件,而不是一般的合同纠纷。否则,一方在起诉时只需要要求对方履行协议,而不必将其视为繁琐的婚姻案件。因此,如果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未能在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离婚证,引发诉讼,说明双方已经反悔。同时也表明协议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可以解除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