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进行民事案件调解时,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协议书应由法院出具,因此当事人不能自行起草协议书。
根据该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的,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第九十七条规定了调解达成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并明确写明诉讼请求、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后送达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签收调解书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第九十八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 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 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 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 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具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的离婚调解协议是双方对解决彼此争议达成的一种合意,具有契约性质。然而,只有经过人民法院确认后,协议才具备法律上的效力,此后双方当事人不得再对该法律关系发生争议。这是法院调解书在实体法上的效力。离婚调解书的法律效力与法院生效判决书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当事人失去了上诉权。如果当事人对法院的调解书和调解笔录有异议,也不能提起上诉。
离婚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经过充分协商达成的。在离婚调解书送达前和调解笔录依法生效前,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反悔。因此,在法律上,已生效的调解书和调解笔录不会引起当事人的上诉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调解书涉及给付内容,一方当事人未履行确定义务,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过离婚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离婚调解书或将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记入笔录。离婚调解书和调解笔录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效力。离婚调解书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制作的调解文书,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在离婚案件中,调解是必经的法律程序。除了遵循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外,离婚调解还必须遵循让当事人获得心理平衡的原则。
自愿和合法原则是离婚案件调解的首要前提。自愿原则要求案件是否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必须经过当事人自愿。只有在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法院才能主持进行调解活动。在实质上,是否达成调解协议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任何强迫或变相强迫调解都是违法的。合法原则要求在程序上不得强迫当事人调解,并要求调解内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让当事人获得心理平衡的原则是离婚案件调解的最终目的。心理平衡是指在获得公正、合理心理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事人心理平衡后,通常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如果心理不平衡,往往会产生满足心理追求的动机,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果是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勉强达成调解协议,很多情况下会导致当事人反悔或不履行协议,从而使调解最终无法达成。当事人的心理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主观因素如个人需求、法律意识、道德观、价值观等,以及客观因素如对方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调解人员的劝说和疏导方式、社会风气等。离婚案件是一类特殊的民事案件,历来都被认为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婚姻家庭纠纷中,完全依靠法庭通过证据来辨明是非是不切实际的。通过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平衡来解决矛盾,反而是一种更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