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协议纠纷的成因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3-01
赡养纠纷针对的是成年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问题,主要指的是生活费方面的纠纷,有时候因为子女的不孝以及子女较多,就会涉及到关于赡养纠纷的问题,赡养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如何的,接下来就跟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赡养人的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差
赡养协议纠纷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赡养人的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差。有些赡养人将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视为可有可无,甚至将老年人视为包袱。根据我国《婚姻法》第21条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然而,有些子女认为不赡养父母只是道德谴责,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二、子女因家庭财产分配不均而发泄怨气
赡养协议纠纷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子女因家庭财产分配不均而将积累的怨气发泄在赡养纠纷中。在我国农村,父母在子女结婚后常常分家生活。在分家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对子女的观念的差异等原因,财产分配往往不平均。一些子女认为在分家产时父母存在偏心,因此在父母年老需要赡养时,以家产分配不公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三、子女本身年老体弱,无力尽赡养义务
赡养协议纠纷发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子女本身年老体弱,无力尽赡养义务。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一些家庭中出现两代人都需要子女赡养的情况,使得应尽赡养义务的子女承担过重。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子女往往要负担自己及配偶父母和其他老人的生活,导致力不从心。
四、受封建思想影响,子女反对父母再婚
赡养协议纠纷发生的第四个原因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子女反对父母再婚。尽管老年人再婚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艰难,但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有些子女仍然认为父母再婚是可耻的事情,反对他们的再婚。一旦父母再婚,子女往往不再关心父母的事情,甚至要求断绝与父母的关系。
五、“分家赡养协议”导致部分子女不尽赡养义务
赡养协议纠纷发生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分家赡养协议”导致部分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在我国农村家庭中,多子女户居多。有时在家族长辈的建议下,兄弟几人达成分家协议,其中一个子女负责抚养父亲,另一个子女负责抚养母亲。然而,在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已经尽了赡养义务的子女往往不再赡养协议上不归自己赡养的父母。这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减少赡养纠纷的方法
1、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为了减少赡养纠纷,我们应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美德逐渐淡化。因此,有必要大力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彻底消除滋生不赡养老人现象的土壤。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
为了减少赡养纠纷,我们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对赡养人的范围和赡养的义务都有明确规定。各级组织应相互配合,深入开展法律知识宣传,使农村普及有关赡养的法律规定,使那些受到侵害的老年人明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配合计划生育国策,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多养儿女好防老”的旧观念,树立“少生子女更易养老”的新观念。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更多人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为了减少赡养纠纷,我们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对于依赖子女赡养的方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更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应设立关心老人工作委员会,建设好养老院,成立养老基金会,以保证老人享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民政等相关部门也应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工程,使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4、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调处赡养纠纷
为了减少赡养纠纷,我们应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调处赡养纠纷。各基层调解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部门应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认真处理赡养问题的调处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解,帮助老人尽快解决赡养问题。同时,对于不赡养老人的行为应进行批评教育,对村民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5、妥善处理赡养纠纷案件,扩大办案社会效果
为了减少赡养纠纷,我们应妥善处理赡养纠纷案件,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人民法院应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加强对关系到农村老人切身利益的赡养、遗弃等案件的调研。基层法院应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审理和执行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司法救济。在审理过程中,要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争取调解结案,为老人解除后顾之忧。对于矛盾激化的案件,要及时开庭。为了扩大办理赡养案件的社会效果,要选择赡养纠纷相对较多的行政村和典型案件,到当地就地开庭,由村委会协助组织群众旁听。对于已经审结的赡养案件,要从维护当事人利益出发,使用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各部门的密切协作,综合运用法律手段,遏制农村赡养案件的多发趋势,营造农村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