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当事人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将全部财产给予私生子。这意味着私生子可以享有遗产继承权。
根据《继承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限制遗嘱人滥用遗嘱自由,保障未成年人、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关于认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时间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这意味着判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时间点是在遗嘱人死亡后继承开始时,而不是遗嘱人立遗嘱的时间。
然而,我国继承法及其相关意见对必留份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并没有明确界定“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确切标准。这给法官办案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如果其已满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应视为有劳动能力。
对于已满18周岁尚在求学的人而言,因为其主要以学习为主,尚需家人供养,应视为缺乏劳动能力。
对于残疾人是否丧失劳动能力,应以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劳动能力鉴定为准。
对于老年人而言,应先根据年龄判断,再结合其他具体情况综合审查。如其还有继续从事工作,则应认定为尚有劳动能力;如其身体状况不佳,行动不便,则应认定为没有劳动能力。
判断继承人是否有生活来源应以继承人本人是否有经济收入为依据。继承人虽然有子女赡养,但是并不能改变继承人没有经济收入这一事实,这只是继承人有生活依靠的一个保证。继承人虽然有政府补助,但是微薄的生活补助并不能保证继承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判断继承人是否有生活来源与继承人是否有劳动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继承人是否有生活来源应以继承人的经济收入(包括稳定的政府补贴和不固定的子女给予)能否独立承担起基本生活所需为限。如果上述来源均不能保证继承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应认定为继承人没有生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