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1
在涉及刑讯逼供的案件中,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该原则要求被害人一方提供一定的证据来证明司法工作人员存在刑讯逼供的行为。然而,如果由于时间过去或其他自然原因,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或证据不足,审讯人员则必须证明自己没有进行刑讯逼供的行为。相反,如果审讯人员无法提供证据,就应推定其存在刑讯逼供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举证责任倒置"与行政诉讼法中的原则并不相同。这种原则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指控方必须提供一定的证据,例如被害人的陈述、伤情鉴定和其他能够证明刑讯逼供行为发生的证据。以下是支持这种理论的几点依据:
我国刑法第八章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适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而对于刑讯逼供罪的适用,则是由刑讯逼供行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举报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的人大多数是犯罪嫌疑人。在被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时,犯罪嫌疑人往往处于特定的场合,其人身自由已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与外界联系,更无法在遭受刑讯逼供时收集证据。此外,一般情况下,审讯人员也不会相互指认他人有刑讯逼供行为。
"举证责任倒置"作为一个法律原则,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被广泛适用。而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方负举证责任的规定也并非绝对。在刑事诉讼中,通常是公诉方承担举证责任,但具体的事实主张由谁主张,谁就负责举证。例如,在重伤害案件中,被害人要对受害事实向侦查机关主张,就需要说明受伤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实施者的具体情况,然后侦查机关才能进行调查。然而,在刑讯逼供的问题上,由于被害人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遭到特定身份人员的人身侵犯,如果要求被害人举证,显然会使其处于不利境地。这导致在实践中很难确定刑讯逼供罪的存在。相反,让审讯人员举证则相对方便。如果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审讯人员将承担不利后果。